学院概况
发展规划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发展规划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提升内涵、 创建双一流、加快建设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国内一流特色 高水平大学的战略机遇期和攻坚期,根据全国和河南省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等会议精神及《河南教育现代化 2035》《河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等部署,结合国家、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综合考虑学院十三五发展实际和十四五面临的发展形势,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

(一)持续加大投入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硬件建设是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学院不断加大硬件建设,整体推进教科研资源平台建设,改善办公环境,提高办公条件。五年来,学院新增实验室仪器设备总值40万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00万元;购置体育类纸质图书3000册,各类体育及相关专业期刊100余种;改造大小会议室220余平方,购置公共办公椅180套,办公桌15张,投影仪3台。为系(室)配备电脑近30台,投影仪5台,教师办公桌椅60套;改造办公面积400余平方,修缮了办公区域房屋漏雨,购置了办公空调,较好地满足了教科研发展需求。

(二)坚持修建结合,管理制度基本健全。加强和完善制度是进一步推进学院科学管理、快速发展的有力保障 。学院坚持“党政联席会”“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领导班子例会”等会议制度,健全完善党委和行政议事管理规则,扎实推进制度建设。五年来,先后修订《河南理工大学体质健康测试规范要求》、《体育(太极拳)学院考勤制度》、《体育(太极拳)学院停调课管理规定》、《体育(太极拳)学院器材购置与管理规定》、《本科生导师制》、《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一流学科管理办法》、《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一流学科建设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学术活动规程》、《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系室内部权力运行管理办法》、《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科研项目申报、鉴定与奖励推荐管理办法》、《河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师资培训工作规程》、《体育学院关于各学科平台等科研机构资助科研经费的指导意见》、《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国家基金预研项目管理规定》等教科研及学生管理系列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学院规范化水平,较好地推进了学院教科研科学化发展。

(三)强化引育结合,师资队伍逐步优化。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院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学院坚持推行教师分类发展理念,实施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策略,采取青年教师孵化、外出进修、访学和读博等方式,提高在职职工素质和能力。通过师资招聘、柔性引进和专家外聘等方式,解决了师资紧张、人才紧缺和高层次引进难等问题。五年来,学院新增教师10人,在岗教职工达91人;新评定教授职称4人,教授职称达11人;新评定副教授10人,副教授职称达35人;新进博士3人,在岗读博5人,具有博士学位人数15人;高级职称由28人增加到46人,高级职称比例由36.9%提高到50.5%;柔性引进湖北省楚天学者1人,引进国家级裁判1人,教师获批国家级裁判1人、国际级裁判1人,师资队伍规模、结构、层次日趋合理,师资力量明显增强。

(四)注重质量引领,招生规模稳中有升。学生是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学院开办有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2个省一流本科专业,新增体育专业硕士点1个,拥有篮球、武术、乒乓球和足球4个全国高水平运动员招收资质项目。五年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平均年度招生60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年招生40人,高水平运动队年招生20人左右,体育硕士首年招生23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人数484人,较“十二五”期间的257人增加127人;高水平运动员学生81人;在籍研究生57人,较“十二五”期间的7人增加了50人;招收外国留学生18人,学生层次、类型和规模稳中有升。

(五)落实以本为本,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健全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不断强化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本科质量工程建设和公体教学改革,组织参与各类教学竞赛,激发教学活力,效果明显。五年来,在职高级职称教师为本科生上课比例达100%,开设省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破译运动健康密码”1门,省级教学团队“太极拳教学团队”1个,新增省级优秀教师1人,全国足球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1人,河南省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康复功能评定学”、“大学体育与健康”、“瑜伽”分别获得二等奖1个、三等奖2个,校二级太行名师1人,校三级太行名师2人,校级示范教师3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4人次,校级教学比赛获奖20人次,社体系和武术系均获得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对公共体育课身体素质测试项目进行了改革,教育教学质量不断得以改进。

(六)一流专业引领,专业建设不断突破。一流专业是教育部为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举措。学院坚持以一流专业建设和本科专业评估为抓手,不断巩固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力推进太极拳特色、大学生创新创业和专业运动技术技能培训三个着力点,通过太极拳、地掷球、冰球(轮滑球)带动专业向高层次发展,效果明显。五年来,社体与民传两个专业均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武术系和社体系均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武书连全国专业排名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列入A类,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排名B+类,专业优势和特色日益凸显。

(七)平台建设带动,教研科研成果丰硕教研科研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十三五期间,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平台对教师队伍教科研活动开展的促进和保障,先后获批省级“太极拳创新团队”“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太极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太极文化基地”“河南省首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太极拳”,平台经费支持近300万元,太极拳特色平台优势日益凸显,极大地保障了教科研活动开展和教师队伍教科研水平提升。以平台建设带动,坚持管理服务学术导向,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精细化管理和“一站式”科研服务,开展学术沙龙、项目研讨、培训交流等,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有力地促进了科研产出。五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 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3 项,“河南省政府招标项目”2 项,“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15 项,获得纵向科研经费88.5万元,横向项目3项,获得横向科研经费15万元。共发表论文298篇,其中SCISSCI论文4篇,“三报一刊”论文2篇,“人大复印全文转载”和中国社科报论文4篇, CSSCI核心库收录22篇;获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出版学术专著24部,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有力地支撑了专业学科发展。

(八)夯实基层基础,硕士培养不断改进。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注重基层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体育学院研究生复试办法”“体育学院同等学力研究生加试办法”“河南理工大学高水平运动员研究生推免工作方案”等制度,修订体育硕士培养方案,完善硕士生导师培养选拔机制,规范研究生教学管理,强化课程督导,全面提升导师业务指导能力,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五年来,共招收体育硕士67人,选拔硕士生导师24人,开展硕士生导师业务培训3次,聘请硕士生校外行业导师6名,完成43名体育硕士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等,硕士研究生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5篇,获批校级研究生教改课题1项,提升了研究生培养质量。

(九)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加强对外科研交流是开拓办学视野,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学院以太极文化为切入点,以太极拳文化推广为目标,积极推动太极文化的对外交流合作,成效显著。五年来,学院成功承办第八、九、十届“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高峰论坛”,先后邀请了20余位知名专家教授莅校讲学,外派教师参加奥运会、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全国大运会、全国中运会、各单项协会科报会等各类学术会议达100余人次;5位教师分别赴美国、巴西、爱尔兰、意大利等国家研修或开展合作交流;2016年学院访问加拿大桑德贝市湖首大学、桑德贝市太极拳协会,并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书;2017年学院访问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白俄罗斯布列斯特普希金国立大学,并与上述两所高校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书,签订了我院学生海外实习基地协议;2018年学院访问波兰卢布林省国际经济合作部及波兰卢布林理工大学、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普希金大学,并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书;2019年出访意大利米兰中国文化中心,对外合作交流日趋活跃。

(十)狠抓立德树人,思政工作实效明显。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学院深入学习贯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深入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着力加强科研育人,扎实推动实践育人,深入推进文化育人,创新推动网络育人,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切实强化管理育人,不断深化服务育人,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全面推进全员育人,探索构建全员课程育人的大思政体系,进一步提升了思想政治工作实效。五年来,持续加强学生思想引领,深入开展思想政治主题教育,讲好《形势政治课》和形势政策报告会,做好“开学第一课”“思政第一课”,落实学院领导与学生谈心谈话制度,充分发挥辅导员“人生导师”作用,延伸思想政治教育里程。每学期院领导为学生上思政课4次,与学生座谈10场,专业课教师与学生座谈5场;每年开展新生主题教育2场,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7次,发展学生党员10人左右,切实提高了思政工作(教育)实效。

(十一)坚持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学院党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注重强化党的建设在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和领导地位。学院党委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把“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严格履行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高意识形态敏锐性和鉴别力,持续强化意识形态管控;不断强化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夯实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干出了新气象,实现了新作为。五年来,贯彻落实党委中心组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集中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断强化“学习强国”平台学习,有效推动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心走实;修订完善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压实领导班子 “一岗双责”,积极开展廉政教育,扎实推进“以案促改”制度化常态化,认真落实省委第七巡视组巡视整改措施,提高了廉洁自律意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完善学院意识形态建设责任清单,坚决阻断利用宗教对高校渗透和校园传教的渠道,确保了意识形态安全;突出党委的政治引领作用,完善党委会议事规则,推动班子成员将党建工作与分管工作相结合,实现党建业务“两促进”,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和组织保证。

(十二)着力以体育人,群体竞赛硕果累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体育占据重要位置,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党和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贯方针。我校体育工作坚持以服务全校师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提升、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群众性体育和竞赛体育活动,不断加强高水平和业余运动队建设,群体竞体工作硕果累累。五年来,我校学生参与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达到10万人次以上,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营造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先后承办全国煤炭系统高校第五届“校长杯”乒乓球赛、中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暨2017年夏季世界大运会选拔赛、2015年全国学生CUKA荷球锦标赛暨第七届全国荷球锦标赛、第十八届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西北赛区比赛、20172018全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大学生校园组东北赛区决赛;承办河南省高校第十一届“校长杯”网球比赛暨河南省“华光”体育活动第八届大学生网球锦标赛、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第十五届武术锦标赛暨河南省第二届“校长杯”太极拳、留学生、中小学武术锦标赛、河南省大学生男子甲组篮球联赛“四强争霸赛”;各级运动队共获得国际比赛第一名9项,第二名10项,第三名1项;全国比赛第一名50项,第二名54项,第三名55项;河南省比赛第一名80项,第二名80项,第三名83项;共有34人参加各类教练员业务培训70余次,出国参加短期培训1人,担任国家队教练员1人,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二、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1.中央人民政府体育方针政策调整,为学院发展带来了新的时代契机。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规划纲要》确定了体育运动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体育活动也提出了具体要求,并且制定了有关体育的硬性指标。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公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文件,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提出开展15个重大专项行动。其中,全民健身行动、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老年人健康促进行动等更是强调了体育在促进健康的积极作用。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推动体育强国建设,强调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将强化体育工作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重要地位,各种利好的宏观发展历史背景不断涌现,为体育学科及科研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

2.河南省政府落实国家战略的机遇,为学院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将主动融入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区域机遇,为体育学科及科研事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区域性发展机遇。同时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人民对健康的需求日益高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人们追求健康的愿望和行动与日激增,给我们体育专业建设、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3.太极拳申遗成功,为学院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经过十年的发展,我们太极拳学院已特色初显,在特色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获得一定的资源与认可。20201217日,太极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使得我们不仅能够进一步集全院之力,发展太极拳事业,而且能够以文化遗产的名义号召其他学院共同参与太极拳的研究、教学与社会服务中来。在外部,作为焦作市唯一一所本硕博学位设置齐全的高等学府,我们不仅具有研究视野、研究高度及跨学科研究方面的优势;而且在以太极拳作为特色办学的过去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院积累了很多太极拳办学经验,取得了一批权威性的太极拳研究成果,获得了较好的社会赞誉和认同;并且已经与多家单位产生了实质性合作。太极拳申遗成功无疑是我们太极拳特色发展的又一次难得机遇。

4.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为学院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历经“十三五”内涵式发展,学校在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进程中,全力服务国家安全生产、能源工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未来学校还将以“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为基本基调,牢牢把握“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不动摇,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行业改革与发展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增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导向,全面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领导,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内涵建设质量和水平,全面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将为我校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科研工作提供更多发展平台和机遇。

(二)面临的挑战

1.“双一流”背景下体育学科整体发展带来的挑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目前,体育学科“双一流”建设竞争激烈。从全国来看,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老牌体育专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部属师范大学引领发展;清华大学、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当仁不让。我省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优势明显;河南科技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轻工业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等势头迅猛,成为我们发展征程上的竞争对手;河南科技学院、周口师范学院、许昌学院等不甘后进奋力追赶,学院学科建设争先进位的难度剧增,挑战巨大。

2.师资队伍建设瓶颈高层次人才引流难长期挑战。我校地理偏于一隅,引人保才待遇不高,软硬资源局限明显,引进高水平人才艰难,加之学科建设时间不长,学术积累不厚,立足现实土壤,科学创新能力不强,成长经验不足,科研、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尤其在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等一流学科建设核心因素上差距较大,人才引进难、培育难,培育好了留住人才也不容易,队伍建设瓶颈使我们面临巨大的发展挑战。

3.太极拳申遗成功为特色学科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太极拳被列为“世界非遗”项目后,在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将有更多的学院和研究机构参与太极拳的研究与建设,一方面,我们十余年积累的办学经验将被模仿和改进,科研成果将被跟进和超越;另一方面,社会的快速变革也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改革创新,以应对未来办学的不确实性风险。另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当前学院高层次人才匮乏,各学科带头人力量薄弱,教师对太极拳事业认同感与责任感不强,教学理想短见,科研视野浅薄,人才引进困难等问题。“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因此,就办院历史而言,我们急需改变以往的公共体育教学思维,不仅将科研作为促进教学提升的根本,而且要提升教师的忧患意识和体育学院“共同体”的事业情怀。

4.“十四五”体育学学科门类调整也带来巨大的挑战。在当下的学科分类中,体育学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一门一级学科。在体育日益被重视和体育学科蓬勃发展的今天,这种旧有的学科分类标准日益成为体育学科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十四五”期间,体育学有可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从教育学中独立出来,体育学学科门类将会迎来学科群的重新调整。面临这种局面,我校的体育学科方向和专业机构就必须相应做出最合理的应对和调整,否则,我们的体育学科就会容易陷入失范和无序的状态之中。这成为“十四五”阶段我院体育学科改革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密切结合高等教育和体育科学发展趋势,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公共体育“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强化科学研究,凸显太极内涵特色,推进开放办学,增强社会服务,深化治理综合改革,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国内一流太极拳学院和特色鲜明体育学院的新局面。

(二)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改革创新是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以问题为导向,改革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完善学院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各类办学要素的最大效益。

——坚持内涵建设

内涵建设是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更是我们“十四五”建设的重中之重。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学科专业,提升办学质量。

——坚持太极特色

我们坚持太极拳特色发展十几年,进一步明确了太极拳特色是事业发展的必选路径。要举继续强化共识,抓住新文科建设契机,举全院之力、借助兄弟学院力量,体教融合、体医结合、文文融合、文理文工交叉进一步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凝练和培育太极拳特色,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综合竞争力。同时,太极拳专委会秘书处设置在我校以后,我们必将进一步占领太极拳发展高地,从文化传承传播、太极拳文化规范、太极拳专门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这也将更加夯实我们太极特色发展的基础。

——坚持全面协调

全面协调是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要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既要狠抓发展,又要狠抓服务师生。要根据现实条件描绘发展愿景,发挥优势、补足短板,推动学院协调发展。

——坚持开放办学

开放办学是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有宽广的胸怀和开阔的视野,以各种灵活务实的方式,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体教融合、体医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学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

(二)目标定位

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新文科建设为契机,抢抓机遇谋发展,狠抓内涵促提升,加强三级督导促教学质量提升,到 2025 年,学院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科研学科建设成效明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力争获得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更加齐备;加强国际合作、开放办学,太极文化国际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在国内影响力更加彰显;师资队伍结构合理、质量过硬,人才对学院事业发展的支撑和保证更加有力;学术氛围日益浓厚、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服务社会水平显著提升。通过5年努力,初步建成国内知名、太极拳特色鲜明、健康服务能力凸显、产教融合发展的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打造公共体育特色品牌,在师生健康促进、体质提升以及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方面省内领先、国内居前。

——办学规模。适当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到2025年,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775人,其中本科生650人,研究生120人,国际留学生5人。

——学科专业。强化太极特色学科、专业发展优势,优化专业结构。促进研究生教育、本科教学、专业发展、留学生教育等各方向协调发展。到2025年,已获批的两个省级本科一流专业验收通过,力争1个本科专业通过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项目审批,新获批1个体育本科专业(运动训练),获批体育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并积极为体育学专业型博士点申报打好基础。努力建成国内知名、太极拳特色鲜明、健康服务能力凸显、产教融合发展的体育学院(太极拳学院)。

——人才培养。深入实施“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深化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改革,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基地1个;新增特色高水平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平台1个;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新增省级以上一流课程5;新增省级及以上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项目6;新增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项目2;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新增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新增国家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5;新增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新增河南省教材建设奖1;新增省优秀硕士论文1篇,新增国际留学生5人,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师资队伍。优化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历结构,打造教学与科研名师,强化团队建设。到2025年,学院教职工人数达到105人,体育学院新增博士学历教师5名;新增出国研修老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达到20人,新增校级名师3人,新增省级教学竞赛获奖2项,新增省部级人才称号1人;形成1-2个高水平科研团队,新增1个校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和1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

——科学研究。根据区域社会和体育学科发展,深化科研管理与激励创新,注重太极特色发展,加强平台建设,提升科研攻关水平。到2025年,获批科研项目累计5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10 项、省级科研项目10-15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总额300万元以上,发表高质量论文55篇以上。着力加强省社科培育基地(太极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在实现基地培育成功基础上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基地1个,新增特色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平台1个。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5项)。

——太极特色。抢抓新文科、新医科建设机遇,深入实施体教融合、体医结合、文文融合战略,积极探索体教融合、体医结合发展模式,进一步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科学研究、校园文化等方面凝练和培育太极拳特色,做好“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太极拳专委会”、“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太极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河南省汉语国际推广太极文化基地”、“河南省首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太极拳”、“体育学校级重点学科”“太极研究院”等工作,提升太极拳学院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群体竞赛。积极推进校园群体活动升级,提升群体参与的积极性;积极承办具有影响力的各级赛事,进一步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2025年,完成国家级比赛前三名100项左右、省级比赛前三名200项左右、国际性比赛前三名10项左右。

——社会服务。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到2025年,学院服务地方体育事业发展和体育产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力争 5 人次以上在省市各类学会或咨询机构任职。推动学院科研由基础研究向基础与应用并重适度转型,力争应用型科研成果转化取得突破。

——提升智慧体育校园建设水平。以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基础,全面推动智慧体育校园建设。加强学校体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校园体育运动智能监测平台,推进校园体育运动服务平台;形成智慧体育校园管理创新模式。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党建引领工程,完善学院治理体系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建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最大程度激发各类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实现具有理工大特色的国家级党建工作品牌突破。

1.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办学治校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引导干部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党性教育。落实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深入实施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的政治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激励干部担当作为。

2.健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各环节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打造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严格落实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配备的各项指标性要求,切实健全完善支持政策,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能力和专业水平。深入推进育人模式改革,健全体制机制,探索构建学院、书院双轨制运行体系。

3.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贯彻全面从严治党方针,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履行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三转,强化政治监督和日常监督,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机制,贯通运用四种形态,提高监督治理效能。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持续深化以案促改,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开展校内巡察,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4.完善治理体系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加快推进学院治理体系现代化。健全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院长办公会议等议事规则。完善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治理体系,保障学术委员会职权。优化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效能。完善学院各级目标考核管理体系,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深化评价体系改革。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以破五唯为导向,分类协同、稳步推进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教育教学评价、学科评价等改革工作。实现学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更加完善、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的评价制度更加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的改革目标。

6.全面推进依法治院。提高制度供给水平,进一步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学院规章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研究生)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健全师生权益保护救济机制,保障师生合法权益。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院共识和力量。

(二)以学位点建设为抓手,加强太极特色学科建设

1.突出区位优势,擦亮太极特色

突出焦作太极拳发源地优势,紧盯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体育学科发展趋向,校地融合打造太极文化国际、国内发展高地,擦亮太极特色学科品牌,构筑太极特色学科。

2.改革评价机制,激发队伍活力

落实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的学科资源配置机制,改革人才发展评价机制,在平等发展基础上,鼓励教师积极创新发展、特色个性发展,并给于经费和政策倾斜,充分激发教师队伍干事创业活力,激发学科发展人才内生需求。

3.聚焦一流学科创建,规划发展愿景

聚焦一流学科创建目标任务和有效服务社会需求,整合相近学科学院资源,构建 特色鲜明、错位发展、服务精准的太极研究院开放式跨学科组织形态,统筹资源,优化团队,补强短板,力争新增1个省级重点学科。夯实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建设,抓好学位点合格(专项)评估工作;对标学位授权审核基本条件,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凝练方向,凸显特色,明确科研成果产出要求,力争获批体育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并积极谋划确立体育专业型博士点建设愿景,围绕愿景推进学科升级、创新发展。

(三)打造一流本科专业,夯实立德树人基础

1.围绕学校一流创建,推进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把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深入实施“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合理增加公共体育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创新大学生体测方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四维度发展体系,助力学校整体一流本科创建和“全员育人”大格局。

2.锚定一流课程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水平提升

以一流课程建设标准为指引,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有效对接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估的课程标准要求,深化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形成理论教育和实践教 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加强教材选用与建设管理,增强教材选用与建设的科学性、前沿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智慧教学环境建设,推进课程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主以学为主转变,改革课程考试考核方式,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3.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打造一流体育本科专业

以一流专业建设标准为指引,促进专业内涵、特色与质量协调发展。探索完善面向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狠抓培养方案修订完善,确保人才培养目标落地落实。 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激发高级职称为本科生授课的积极性。加强专业建设管理与自我评估,完善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质量。

4.优化学生管理服务,全面推进立德树人工作

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快推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发展型学生工作体系建设,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高质量育人新格局。深入推进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提升管理育人、服务于人水平。加强基层班级建设,持续培育优良学风,以高质量管理和服务助推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构建特色心理健康运动干预平台,切实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落实学校各项规定切实抓好资助工作,加强学生会、学生社团管理工作,全 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不断提高。

(四)注重复合创新能力,为研究生培养提质增效

1.着力社会需求导向,提高体育专硕培养质量

以社会需求和体育硕士专业型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强化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提升。加强内涵建设,优化课程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完善课程评价,提高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推进与人力资源职业资格的衔接。加强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以学术文化活动为载体,完善与打造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品牌,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

2.聚焦能力作风素养,加强硕士导师队伍建设

全面提升导师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完善导师评聘制度,强化导师责任意识;破除导师资格终身制,建立与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结合的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将师德师风、学术水平、育人实效等纳入评价体系。实施新晋导师全员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学术交流、访学和参与行业企业实践,提高导师综合素质和学术水平。完善激励机制,发挥优秀导师、团队的示范引领 作用。强化双导师制,推进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3.严格学位授予把控,全面提升体育硕士标准

以提高质量为主线,明确学位授予基本标准,健全学位审核机制,规范学位授予程序。 强化导师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的质量意识和主体责任,严把学位论文开题、评审和答辩等关键环节,实施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专项检查报告制度。加强学位授予全过程督导,提高学位论文整体质量,确保国务院学位论文质量抽检合格率 100%,力争省级及以上优秀学位论文突破。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干事创业水平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全员育人水平提升

将师德师风教育贯穿教师培训全过程,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师风素养。将师德师风第一标准贯穿教师管理全过程,在教师引进、年度考核、职称评聘、研究生导师遴选、推优评先、表彰奖励等工作中严格师德考核,实行师德失范一 票否决

2.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引进与培养并重,深度发掘队伍潜力,优化专业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配置结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90 人以上,高级职称人员占比保持在 50%以上,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20%以上,曾达二级运动员以上教师达10%以上。青年教师国外留学经历人员达10%左右。

3.突出分类引进思路,人才引培高层次高水平

人才队伍建设重心逐步向高层次、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转移。争取学校体育专业特色人才引进政策支持,突出学科需求、专业需求双导向,坚持外引与内培并重,制定实施分类分层培育计划,满足体育专业、学科建设发展需求。

4.完善人才评价制度,人才带动学科专业发展

完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绩效为导向,强调质量优先,突出教师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体育专业领域影响力。提高教育教学在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权重,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全面推进分类评价,突出学术贡献、社会贡献和支撑人才培养、学校发展的作用,引导教师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和岗位上潜心治学、干事创业。

(六)激发科研创新活力,提升区域社会服务水平

1.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构建综合科研创新平台

集中力量推进太极研究院、太极文化研究中心、太极拳实验室建设。建成河南省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科普基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凝炼优势特色研究方向,提高基地建设组织化水平,打造1个特色高水平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平台。

2.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围绕学科需求产出成果

在太极文化、太极拳、健康干预、体育教学等领域强化基础和前沿理论研究,承担国家级项目2项以上,省级基金项目数量和经费获得较大提升,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基础研究成果。深入推进应用基础研究,突出溯源前瞻,产出一批太极文化研究原创性成果。

3.深化校地校企协同,提升区域社会服务水平

发挥“太极研究院”“太极文化研究中心”“太极拳实验室”的平台作用和辐射功能,持续深化太极拳领域政产学研用合作,承担横向科研项目 5 项以上,做大做强太极研究院。加大应用研究和技术研发力度,以推动太极拳研究项目为抓手,承担和参与体育、文化、宣传领域,河南、焦作区域专项研究 3 项以上,加快产出标志性学术成果,积极推动学院科研由基础研究向基础与应用并重适度转型。积极对接“两山两拳”战略,联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中国老年体协等相关单位,多措并举落实校地合作协议,拓宽合作领域与渠道,围绕太极文化传承、传播、发展问题,积极开展应用对策研究,打造特色品牌智库,为太极拳领域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持。

4.支持重点方向团队,增进人才合力科研活力

有计划、有重点地做好重点方向团队建设,注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育、推荐工作,在团队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诸方面分任务、压担子,切实发挥他们的带头和骨干作用,确保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增强团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新文科建设为契机,倡导学科融合交叉,鼓励协同创新,培育新的研究方向,激励教师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力争实现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项目立项新突破,不断提升学科的研究水平和活力。

(七)加强太极国际合作,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水平

积极促成太极拳国际推广合作,服务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提升我校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高校的国外留学生太极拳教育服务能力,打造国内高校留学生培训与教育服务平台。以中宣部太极国际推广项目为抓手,拓展国际合作资源,扩大我校太极国际传播知名度。加强与教育部语合中心合作,打造高校太极拳国际教育平台。深化与加拿大、俄罗斯、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的太极拳教育合作,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力争实现合作办学的突破。

(八)贯彻“健康中国”理念,强化太极特色品牌建设

依托焦作“太极故里”地理优势,抢抓新文科、新医科建设机遇,深入实施体教融合、体医结合、文文融合战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发展理念,以健康促进、疾病干预为抓手,积极探索体教融合、体医结合发展模式,坚定不移走太极特色发展之路;强化与焦作市、温县合作,进一步完善“校地结合”工作机制,凝聚“文太极”“武太极”合力,发挥智库作用,持续推动太极拳事业快速发展。加强校企合作,进一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走教育培训、产学研相结合之路;深化推进中国非遗保护协会太极拳专委会各项工作,建好太极拳实验室,全面推进申遗承诺,加强太极拳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研究、推广、创新与社会服务,不断提升太极拳学院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夯实太极拳办学特色。

(九)实施体育增光战略,打造群体竞赛品牌

认真贯彻“体育强国 健康中国”战略部署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规划大型群众体育赛事及活动,优选群众基础好和特色突出的单项项目,打造单项竞赛活动品牌,提升群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关注度;进一步完善竞赛体育规章制度,加强运动队建设,积极承办国家、省市等具有影响力的各级赛事,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地域优势,强化对教练员的训练与科研能力培训,多创佳绩,擦亮学校宣传名片。

(十)实施文化建设工程

进一步凝练大学精神,提高文化软实力,构建凝心聚力、陶冶情操、示范社会,体现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

1.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实践养成、文化熏陶、制度保障、研究阐释等方式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以项目化、品牌化、常态化为抓手,全面提升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校园文明程度。

2.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红色文化。用好首批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黄河生态文明与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等平台,推动地域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充分利用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特别能战斗精神等红色资源,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

3.涵养学校精神文化品质。开展校情校史教育,弘扬和传承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等核心价值理念,进一步凝练和培育理工精神品质。加强学术道德、学术诚信和学风修养教育,构建潜心钻研、勇于创新、求真务实、诚信严谨的学术文化氛围。

4.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发展。统筹抓好网络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学院媒体融合发展。注重抓好网络党建与团建、网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网络日常思政及网络心理援助等。深入开展网络文化、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传播教育,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着力构建多元平等、健康活泼、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学院网络育人环境。

五、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切实加强党委的领导,提高政治站位,积极谋划学院教学、教研科研、行政管理中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激励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强化意识形态阵地管控,提升安全意识和保障能力;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制度保障

进一步加强深化学院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完善学院治理体系,修订完善并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难题,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改革用人制度,建立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人才引进与管理制度,激发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推进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督导、督查工作,健全由教师、学生、督导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秩序稳定有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改进分配制度和人员津贴分配制度,真正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有效激发办学活力。

(三)管理保障

健全完善党委与行政议事决策程序,充分发挥集体领导和民主决策的优势,通过党政联席会、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解决学院重大事项的议事决策,保证学院议事决策的科学、民主、规范;加强学院“双代会”建设,抓好师德师风培育,凡关系学院发展的重大问题、重要财务开支以及与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要事项都要及时公开,集思广益,接受监督;指导工会积极履行职责,维护教职工民主参与决策、保护教职工权益、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等,高度重视发挥民主党派教职工在学院工作中的作用,听取其对学院决策、管理和监督意见和建议,营造干事创业的优良院风。

(四)经费保障

争取学校和政府多元投入,加大体育学科资金投入,完善提高学院教学、太极拳实验室、实习和实训硬件建设,保障正常的公体教学改革、实习实验和实训良好运行;加强财务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严格遵守财务规定,合理使用各项经费,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有效激发教学科研活力,统筹资源配置,积极通过申报外来纵向课题和学校内部的多项资助项目,保障经费的支持,鼓励老师争取横向课题经费;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发挥校友的资源,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强化开源节流,确保满足“十四五”期间教学科研改革需求。